河北帝鑒

帝心制作一等品  百姓品鑒思三良

品牌故事

面花傳奇

劉書琴 羅江

帝王珍饈嘗百味,

鑒賞面花驚其美。

食材并非尋常見,

品質獨特花中魁。

大明朝弘治年間,孝宗皇帝的寵妃張娘娘懷上了龍種,皇帝非常高興。無奈娘娘鬧喜病沒有胃口,粒米不進,喝口水都往外吐。眼看著娘娘日漸消瘦,孝宗皇帝急的跟猴兒似的,于是便傳下口諭,誰有本事讓娘娘張口吃飯,賞錦緞兩匹,寶瓶一對兒。

御膳房的管事不敢怠慢,立即把御膳房人員召集在一起宣布皇上的口諭,頓時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可沒有一個能讓管事覺得可行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御膳房有個廚娘玉兒,是跟隨娘娘一起進宮的。這天晚上,她夢見自己躡手躡腳地來到她舅姥爺在韓村(今河北黃驊市區)開的“面花館”里偷吃面花,正吃得香甜,舅姥爺在背后拿起一個面花模子照著她的腦袋就打下來。她激靈一下醒來:俺的個丫(黃驊方言,對母親的稱呼)吔!再回味吃面花的香甜,頓開茅塞。一大早就跑到御膳房管事那里獻計,說娘娘的老家興濟距離韓村不遠,小時候就喜歡吃這東西,咱蒸一鍋面花,說不定能讓娘娘進食兒。御膳房管事唯恐做不出能讓皇后開口的飯菜而無法向皇上交差,愁得一宿都沒睡好。聽廚娘這么一說,心想,當不住有門。于是,照著廚娘的描述,親自蒸了一屜兒面花給娘娘端到跟前。娘娘一看,眼里都放出光兒來,立馬伸手就抓了一個填進嘴里。只咬了一口就又放下了。對管事說:樣兒倒是那個樣兒,就是味道比俺們老家的孫記面花差了不少。

娘娘說的孫記面花,就是玉兒的舅姥爺做的面花。她舅姥爺名孫宗義,是渤海灣畔大韓村人,在韓村的鼓樓東街開著一家“孫記面花館”。因為有一手做面花的獨特手藝,做出的面花有形有神,香甜可口,在方圓百里都有名赫赫,人送外號“孫面花”。孫記面花的生意紅火有加。無論是兒娶女嫁,還是祭祀上供,孫記面花都是吃食的首選。特別是逢年過節,孫記面花更是搶手,排隊買面花的主顧常常彎了幾道彎,能從面花館門口一直排到財神廟兒。誰要是買不到孫記面花,就好像這個年節都沒法兒過。而走親的如果手里沒有提著一籃子孫記面花,都不好意思進親戚的門。而孫面花是當年在娘娘家幫廚的玉兒的舅姥爺,所以張娘娘在進宮之前能吃到孫記面花,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而娘娘對少時吃到的那種不可能常吃的孫記面花的印象也就必然深刻。管事見到娘娘對孫記面花如此情有獨鐘,立馬啟程;親自帶人騎快馬來到韓村,找到了“孫記面花館”。聽說要去為皇后做膳食,孫面花多少有些惶恐,但一想到這也是個為孫記面花揚名立萬的機會,便一口應諾。

孫面花挑選了兩個伙計,讓他們帶上一塊兒自留“老肥”、一箱子面花模子和幾袋子白面,這就要跟宮里的來人一道赴京。御膳房的管事一看樂了:你拿老肥就拿老肥,你拿模子就拿模子,咋還拿面呢,宮里有的是!孫面花說:大人有所不知,我們孫記面花必須得用我們當地產的旱作硬質麥粉做才好吃。因為我們這一帶挨著渤海,地堿水咸,完全靠天吃飯,即便風調雨順一畝地也最多能打兩百斤麥子。但就是這樣的麥子磨出面來才勁道,而且不粘不黏。我們孫記面花之所以這么好吃,跟這個麥粉也是有很大關系的。管事聽后,也沒再多問,一行人快馬加鞭回宮去了。

御膳房從民間請了師傅來給娘娘蒸饃饃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不脛而走,迅速在宮中傳開。因此,當孫面花帶著伙計擺開陣勢開始抄手干活的時候,宮里大大小小的廚官都來圍觀,就連后宮的小太監也禁不住好奇,偷偷溜出來,一睹面花蒸制的手藝。

這孫記面花的制作確實講究。必須老肥發面、戧面細揉,用花模子磕出各種圖形,再經陰涼醒發后裝屜上大鐵鍋,用當地的紅荊條大火蒸熟,揭鍋回涼,總共十幾道工序下來,面花制作才算大功告成。特別是看到孫面花竟然用一盆發面戧進十盆干面,連備受皇上賞識的一品御廚田得水都嘖嘖稱奇。待一籠屜面花蒸出來揭鍋回涼,整個御膳房,滿屋子都彌漫著一股特有的麥香。饞得人直流口水,恨不得馬上抓起一只放進嘴里,大口大口地咀嚼。

一大盤面花端上來,香氣撲鼻,沁人心脾,娘娘立馬感到神清氣爽。一改連日病懨懨的樣子,一口氣吃了三個面花。御膳房的管事又喜又怕,連忙給娘娘遞水,生怕把娘娘噎著。

御膳房從娘娘老家請人給娘娘蒸面花饃饃的事兒,皇上早就知道了。但皇上想,宮里什么饃饃沒有,你一個鄉下蒸饃饃的又能蒸出什么花樣兒來,料想也是白費勁!但這面花饃饃真的能讓娘娘張口吃飯,還是讓皇上感到十分驚奇;噬线B忙來到娘娘的寢宮,一眼就搭上那盤兒栩栩如生,潤若羊脂,色澤美艷的面花,也忍不住抓起一條“鯉魚”吃了起來。這一吃可不要緊,立馬感覺口舌生津,麥香滿腹。遂令御膳房管事裝了一盤兒面花“壽桃”給太后送過去。太后吃后,大加贊賞。命人挑選了兩匹綢緞送到御膳房,說是要賞給制作面花的師傅;噬弦布磁d賦詩一首:

良田萬頃麥梢黃,

妙模生花任品嘗。

從此宮中無滋味,

唯有面花飄異香。

傳旨將孫記面花納入御膳房糕點名錄,并親自書寫“面饃花魁”匾額一塊,又令宮中御用工匠雕刻了一套十二生肖純金面花模子,賞給了孫面花。

從此,孫記面花在渤海一帶的名氣就更大了。而隨著孫記面花名氣的日益增大,十里八鄉也便有了許多打著孫姓旗號開的面花店,什么“孫家面花店”“孫氏面花坊”“老孫面花鋪”等等等等。但就如張娘娘說的,樣兒倒是那個樣兒,就是味道比孫記面花差了不少。

關于面花的傳說,在如今的黃驊當地尚有不少版本。無論這些傳說是否可信,面花在當地的傳承歷史之悠久是毋庸置疑的。2000年在位于黃驊韓村東四十里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豐鎮金元文化遺址就出土了一批陶制面花模子,至今還一直是黃驊歷史博物館的重要展陳,其中的魚模、雞模雕刻精美,形象逼真,每每引起參觀者的濃厚興趣,對這些一千多年前就存在的面花模子給予佳評。

現如今,要在韓村(黃驊市區)的街面上找“孫記面花館”,已難見蹤跡了。原有的鼓樓大街拔地而起了一座座高樓大廈,變成了黃驊的高檔商業區。而財神廟也只保留成為市區的一處地名。然“孫記面花館”的后人猶在。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驊節慶面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孫面花孫宗義的第十四世孫——孫建軍已不再拘泥于祖上作坊式的面花生產規模,而是將現代科技融入傳統工藝當中,創辦了具有相當規模的面花生產企業,依據孫記面花的歷史傳說,取名“帝鑒”,并使其成為中國面花食品的第一品牌。

孫建軍說,他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讓每一個華人都能吃到并喜愛這種承載著歷史和對未來的無限希望的“帝鑒”面花。

我說,品嘗“帝鑒”面花,人人都是皇上。

技术支持: 滄州市新東方網絡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返回頂部 seo seo
A级毛片免费观看在线播放,狠狠躁狠狠躁东京热无码专区,男同GAY18禁视频免费,午夜片无码区在线观看视频